loading

劉崇顯

【我是東區市議員劉崇顯,請交給在地成長與竹科出身的年輕人,繼續助城市向前邁進】


打通慈雲路橋下道路 竹科交通壅塞才有解

光復路、慈雲路、園區一路的交通瓶頸,無論是我過去在竹科上班時通勤,還是從事議員工作以後都持續關注的事情,除了先前提過的「慈雲空橋」提升行人安全性、「智慧動態號誌」增加車流紓解率外,更重要的是通盤檢討此地先天不良的道路規劃。

目前這裡最大的瓶頸在於「園區一路無法直通慈雲路」,特別是指機車的部分,由於不開放機車行駛慈雲陸橋,且因路型限制橋下道路無法直通,導致主要車流需要經由「光復路一段544巷」才能通往慈雲路(見留言補充),一條小巷子無法負擔主要幹道的流量,才會使周圍的交通環境陷入惡性循環,因此我才會持續倡議在短期內應該要「開放機車通行慈雲陸橋」以及「525巷調撥車道」來應急。

至於長期治本的改善計畫,我提出「拓寬」慈雲路橋下道路,修正路型來打通慈雲路與園區一路(如下圖左),除了讓主車流不需要再行經544巷外,還有「光復路可左轉慈雲路」、「慈雲路可左轉光復路」、「新增偏移式左轉道」、「拓寬人行道」等成效,改善路型瓶頸才能根本解決園區聯外與周遭地區的交通問題。

要完成這項目標,有一個無比重要的前提是「新竹龍山變電所地下化」的改建工程,近年有許多這類傳統屋外式的變電所都在規劃地下化改建,除了鄰避設施的考量外,更重要的是能藉由變電設備的地下化來「騰出多餘公有土地」,在新竹除了本案交通改善的重要性外,其餘公共空間更可以規劃「托育家園」或「社會住宅」等政策。

長遠政策目標,需要有一位對於城市治理有遠見的市長,也要有為了良好政策持續發聲爭取的民意代表,希望各位竹科同仁與市民朋友能持續支持崇顯,讓我繼續來為大家打拼。

成功爭取!占梅路更改為雙向三車道通行

好市多附近的占梅路曾經是兩車道雙向通行,因應迪卡儂開幕後不同的商業車流而改為單行道,雖然降低了商場對於交通流量的衝擊,然而這也使附近社區的居民反而需要繞行交通量更大的慈雲路才能回家。


因此一直以來常常接到民眾與社區主委的陳情希望能改為雙向通行,我也持續與交通處溝通,希望能在不讓交通惡化的前提下滿足在地的通行需求。

非常肯定市府在檢討路幅與動線設計後,做出占梅路雙向三車道的配置改善,這也是許多居民與議會同仁爭取的共同成果。

未來還有下一個四年,市政推動請放心交給我,一個跟你一樣關心交通的竹科人。

#讓竹科人繼續為你打拼

改善慈雲路交通瓶頸—爭取導入智慧化動態號誌

【改善慈雲路交通瓶頸—爭取導入智慧化動態號誌】


慈雲路因有陸橋直通竹科,一直以來都是竹北向園區通勤的主要幹道,造成慈雲路非常壅塞,過去市府針對這個瓶頸進行號誌時向重整,也達成紓解慈雲路主線車流的成效。

但對於住在慈雲路兩端的居民而言,號誌重整的解決方式會讓紅綠燈週期大幅加長,並減少每單位時間內支道可綠燈通行的時間,以埔頂二路為例(下圖左),由於車輛要把握短短的綠燈時間趕緊通過路口,造成行人在過馬路時常有車輛呼嘯而過,即使駕駛有禮讓行人,也會導致後方車流紓解率下降,讓交通環境持續的惡性循環。

因此我主張導入「智慧化動態號誌」來改善這個問題,這套系統可以透過「多角度的攝影機」與「AI偵測」,即時運算出最適合當前車流的號誌時向,並在每五分鐘優化一次運算結果,套用到慈雲路的交通上,就可以在偵測主線車流通過完畢後,儘早切換成支道綠燈通行,省下來的時間週期還可以實施「行人專用時向」,保障行人安全的同時提升交通效率。

Location
劉崇顯議員服務處
Opening time 10:00-16:00
劉崇顯議員服務��處
Links